当前位置:

小小工作室(小小工作室小烟)

有个儿趣 2024-08-26 244 237

  在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五楼的古籍修复室里,罗安琪正站在水池边清洗工具,个子不高,一头利落的短发中虽有几缕被染上了岁月的痕迹,但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罗老师今年六十四岁,在这里工作了三十五个春秋,一如武侠世界里藏身于图书馆的“扫地僧”。

  “如果你爱书,就什么工序都不难,尽想着怎么去伺候它。古籍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一样,修旧如救,它也是有生命的。”

  罗安琪目前正在修复的是嘉靖年间的古籍《初学记》,这本书磨损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口。“边边角角的地方一碰就掉渣,需用像蚕丝一样的纸将边角环衬起来,最好将每一片纸渣恢复到它原来的位置。”这一整本《初学记》,几乎每一页都需要她这样耐心认真地重复操作。

  

  “开始修缮书时,没有一点经验,根本无所适从,必须带着敬畏的心,不然修这本书就是一种破坏。”《长沙府志》是她修的第一本书,因为实践经验不足,整个修复过程她都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生怕操作不当又雪上加霜,造成不可逆转的二次损坏。

  已经入库保存的《八闽通志》在罗安琪手中是二次修复,其中二十几道工序里,最难的就是“揭衬纸”。衬纸是夹在每张书页中的纸,一是因为书页薄,防止正面的字透到反面,二是因为有些书年代久远,不可直接触碰。

小小工作室(小小工作室小烟)

  

白色边条即为衬纸条

  《八闽通志》的第一次修复用的“死衬”,是借助浆糊粘住衬纸,这就给二次修复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当时还未研制出能快速分离衬纸与书页的药水,罗安琪只能用师传的老方法处理。先用八十度左右的热水一点点地喷在上面,让纸张变润,等温度和湿度都达到理想的条件,再用镊子一片一片地将发霉虫蛀过的衬纸揭下来,每次揭到像打防空洞一样的虫眼附近,一不小心就能碰断,她又得不厌其烦地重新开始。

  

《八闽通志》修复前

  

《八闽通志》修复后

  除去寒暑假和双休日,这套《八闽通志》的修复工作持续好几年,她每天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在外人看来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操作中。

  “有时候我的小孩丢在幼儿园,我这个活要干,我让我妈,八十多岁了,去接我女儿,你摔也好,怎么也好,反正去把外孙女接回来。活儿丢不了”!

  罗安琪与古籍修复工作的相遇一方面是机缘的眷顾,另一方面是在父亲那里耳濡目染。

  高中还没有来得及读,罗安琪就参加了“上山下乡”,五年后才回到岳麓山下的农场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破例进入师大图书馆期刊室工作。

  

  工作闲暇之余,罗安琪经常从图书馆借书回家翻阅。一次,她借了一本破损严重的期刊,老父亲见到后满心惋惜,不禁感慨:“看这些书的人有,能修这些书的人就难找了。”或许是父亲的话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师大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职位空缺时,罗安琪毅然决定换职替岗。

  这份薪资不高、转干机会渺茫的工作在当年几乎没有人看得起,但罗安琪并不在乎。

  “我这个人很笨的,入职的时候你要我去扫厕所,我也会扫出一朵花来。”

  当时,古籍修复的办公桌安排在图书馆装订室里的一隅之地。一边是繁忙嘈杂的装订作业,一边是急需安静的修复工序,这给罗安琪的新工作造成了不少困扰。经过多次申请,她的工作桌终于在老馆长的安排下搬进了一楼的小楼梯间,在这里建立了师大图书馆的第一间“古籍修复工作室”。不过,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得时刻注意着弯腰低头,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撞到天花板。

  

  古籍修复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活儿,光凭前任留下的笔记补充理论知识远远不够。罗安琪千辛万苦争取到去省图书馆拜师学艺的机会。培训班共招收十三人,几个月的学习后,真正坚持留下来的只有罗安琪一人。有的人因为修复过程枯燥无味难以静心而离开,还有的人抵不住其他工作高薪资的诱惑而放弃,只有她在培训结束后还央求师父让她继续学下去。

  八十年代末的一段时间里,长沙城内不能通车,罗安琪只得从家中步行去省图书馆学习。天还蒙蒙亮她就出发,提前去收拾场地,做好准备工作,下班前还要打扫卫生,清洗用过的工具。师父心疼她如此奔波劳累,总是在下午五点钟就让她提前离开,不然就得摸黑回家。

  “有句话怎么讲来着,择一事,终一生。”

  她说这句话时音量不高,却饱含年轻时的那份执着。

  “我师父曾说,修书人一看手性,二看德性。有些人目的性不同,他的德行就不同了。二十几道工序他会省很多道,但其实这二十几道工序是一环扣一环的。”

  古籍修复技术要求严格,每道工序操作细腻,并得始终贯穿“整旧如旧”的原则。拆书数页、确定补纸、洗书清洁、精细修补、润湿压平、打眼穿捻等等工序环环相扣,一步都不可马虎。南北气候差异,环境不同,具体的修复步骤也要因书而异,量体裁衣,才能修出一本匠心独运的古籍。

  

  二十几道修复步骤中,浆糊的制作极其关键。配方的比例,水的温度,用手搅拌的次数都会影响浆糊的黏稠度。有些古籍修复师偷工减料,糊弄了事,只求方便快捷,但罗安琪不会,她说这是对古籍和后人们负责。

  十四年前,罗安琪就可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是放心不下这些古籍的她接受了学校的返聘,依然坚持在这古籍修复工作的第一线。

  “修书的意义就在于传承下去,延年益寿。现在不修,它就潮了朽了,过了三百年再去修,是很难很难的,所以乘着现在我还能做再多修一些。”

  家境富足,工资多少罗安琪从未放在心上。然而,长期的收入差距导致了心理落差,这毕竟是一份需要得到认可与尊重的工作。罗安琪心中还是怄了一口气。

  古籍部的李老师找到罗安琪,想着她能将《大明会典》抢救过来。“我知道你很委屈,你把这个书修好那真是功德无量。”

  “谁知道咯?谁知道我功德无量咯?”罗安琪强忍泪水,只当事不关己。

  “你知,我知,书知,就好了。”

小小工作室(小小工作室小烟)

  就这样一句话,不足十字,却字字铿锵,罗安琪从心底被打动了。

  罗安琪觉得,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活一辈子是你的福气,从事一份你最喜欢的工作也是你的福气,二者得其一,足矣,“活得很痛快”就够了!

  编后:一遇古籍献半生

  三十五载的相依相伴,换来了这些已到风烛残年之际的生命的重生。

  窗外,阳光正好,室内,满屋书香。

  这位64岁老人的手很白,手背上蔓延着光阴的足迹,指甲却依旧修剪得干净整洁。她轻轻触摸着泛黄的书页,就像遇见久别重逢的朋友,就像穿越了时间。

  网友热评

  @鞋猫小南:古籍修复好呀,看着就觉得能静心

  @木妍蓉:人若愿意的话 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希望两年以后能加入这一行业 秉持敬畏之心 自勉

  @黄在线明:安得清贫,终成大事

  @艺杰的艺:这真是要花费很大精力的事儿,致敬!

  来源 | 人民网、华声在线等

  编辑 | 曾茜

  值班主任 | 黄飞武